《世紀大彗星特展》
帶領觀眾探索宇宙訪客的奧秘
【特展時程】
◎時 間:102年10月25日-103年6月中旬
◎地 點:地球環境廳二樓
【新聞稿】
自102年9月21日C/2012 S1(也稱為Comet ISON,或可諧稱愛上彗星)這顆掠日彗星被白俄羅斯的維塔利•涅夫斯基和俄羅斯的阿爾喬姆•諾微切諾克於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 (ISON) 發現開始,國際天文界就引發了新一波彗星觀測熱潮。C/2012 S1彗星被喻為『世紀彗星』,最大的特點是非常亮,天文研究者預計於2013年11月底即可用肉眼看到其壯觀的風采,11/28-11/30期間將是亮度達到巔峰的時候。這顆眾所矚目的世紀彗星,究竟會不會如大家的期待亮麗演出呢?我們可拭目以待。
為此,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10月25日起至103年6月期間推出《世紀大彗星特展》,除展出C/2012 S1世紀大彗星影像,並有歷史上大彗星的精彩圖照,如:凱撒彗星、哈雷彗星、1106年大彗星、1680年大彗星、1744年大彗星、1811年大彗星、百武二號彗星、海爾‧鮑普彗星、麥克諾特彗星、霍姆斯彗星......等等,並介紹流星、流星雨的精采秀及與彗星的關聯。
策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陳輝樺博士指出,每一天平均有1.5顆小行星靠近地球,2013年初一顆小行星就於西伯利亞上空爆裂,近期打撈後,發現達600多公斤,這些外太空訪客與我們的關係其實非常親密,天文學家也都密切關注ISON彗星繞經太陽後,是否可能發生分裂,造成流星雨或甚至有沒有撞擊地球的可能。「本特展將是一場隨愛上彗星軌跡『進行中』的特展,每週將更新資料,歡迎民眾不當低頭族,跟我們一起抬頭看彗星。」陳輝樺說。
彗星是太陽系行星間的流浪者和太陽系的考古資源庫,彗星的造訪帶來生命素材與星際間氨基酸的形成機制,讓我們更能瞭解宇宙的起源。彗星撞行星的史實觀測與衝擊科學之分析、其所述說的演化史,彗星撞地球留下巨大隕石坑的歷史考證及所帶來的震撼......等等,都讓我們更尊敬這些宇宙訪客的存在。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說,科博館這一次再度跟隨社會脈動以及精彩天象辦理特展。彗星在傳說中是掃把星、是不吉利的象徵,西元66年耶路撒冷的陷落、西元450年匈奴王的敗亡、西元1066年諾曼地公爵威廉征服英國、西元1456年回教徒攻陷君士坦丁堡,都被認為跟同一顆彗星─哈雷彗星有關。直到哈雷準確預測到這顆彗星會在1758年回歸,彗星才告別不吉利的傳說,步入科學研究坦途。孫維新館長表示,近年來有一種新的說法,認為地球上孕育生命的水,是地球早期彗星大量撞擊地表所帶來的,甚至連生命都可能是由彗星所帶來的,如果這個理論為真,則大家都是外星人了。「科博館希望把這些有趣的知識透過展覽以及科教活動帶給大家,提升全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天象的認識。」他說。
為了讓民眾更瞭解C/2012 S1世紀大彗星,本特展將從根本解說彗星的結構與成份、歷史上大彗星及和太陽系演化的關聯、生命起源的新發現與新見解、來自庫柏小行星帶和歐特雲氣的彗星新知、彗星的神使者傳說故事、彗星的科學史話等。《世紀大彗星特展》以面版說明為主,以彗星立體結構魔幻模擬、互動益智遊戲與動畫為輔。歡迎民眾於展覽期間,前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探訪這些星際流浪者的奧秘。